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并指出要把资源、生态、科研、产业和区位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那么,在碳中和是时代发展重要引擎的时候,循环经济如何乘风而上?
碳中和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土地利用和消费端在内的社会经济不同部门都需要摆脱原有的高排放路径,转向清洁、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此外,实现碳中和目标要与保障经济和供应的平稳运行相协调,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成为可能,在淘汰传统路径的同时创造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能源领域,碳中和意味着加快能源结构脱碳化进程,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并将数字化与低碳化结合,在脱碳的同时切实保障能源安全;在消费领域,碳中和需要终端用能部门节能提效,推进电力对化石能源直接燃烧利用的替代;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节能,促进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低碳社会的建设,加大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土地利用领域,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统筹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对策。
对于企业来说,在技术进步与扩散、生产数字化、劳动力套利空间变小等主体因素与环保新政等环境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使企业在新政策环境下把握先发优势,获取更大利润。
循环经济市场发展机遇
一是典型资源再生方向——以废塑料回收利用为例。
废塑料回收量呈现上升趋势,除2020年因疫情回收量不足之外,近五年来,我国废塑料回收量逐年增加。2021年废塑料回收量约为1900万吨,较2020年增加约300万吨,同比增加19%。再生产品价格上涨明显,2021年再生塑料价格指数震荡上扬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760-940元/吨区间,年内均值830.23,同比上涨15.87%。得益于价格上涨及回收量增加,2021年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达1050亿元,较2020年(790亿元)同比增长33%。
再生塑料行业属于低碳行业,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也节约了能源的消耗,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几年,我国塑料再生利用率较低,位于20%左右。在当今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对塑料再生产业的重视程度将会逐步提高。国家相关产业规划提出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全链条治理成效要更加显著。另外,再生塑料已在纺织、汽车、食品及饮料包装、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塑料再生应用接受程度将稳步提升,塑料再生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推动再生塑料产业实现更快发展。
二是文旅方向。
在低碳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旅游应运而生,并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旅游发展新方式。
文旅市场机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本身。开创碳中和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局面,可以抓住绿色文旅、智慧文旅、健康文旅等机遇。二是产业融合。旅游和文化、循环经济项目的结合使旅游业有了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三是产业补偿。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对其他产业实行良性替代。城市聚集区域往往是碳源大于碳汇的空间,乡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碳汇大于碳源的空间,那么企业如果通过旅行环节重新制定一套标准体系,打造以良好生态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关系,就可以构建出旅游碳交易的平台,从而实现文旅对中国脱碳化起到的有效作用。
三是人工智能物联网方向。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的两大趋势。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推进协会的研究,数字技术在未来十年通过赋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行业可以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循环经济领域能够发挥全周期、全环节的赋能作用。典型应用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足迹追踪分析评价、能源管理与排放监测管理、供应链资源回收利用、生产过程控制降低能耗物耗等。
光大特斯联智慧可持续发展服务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技术为核心,以特斯联智能城市操作系统TacOS为基础底座,提供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碳中和”解决方案。通过AIoT等“新基建”网络和平台的作用,将从基础层面提升循环经济碳排大数据的感知和智能决策能力,协助碳监测、碳交易、碳金融等全链条碳资产管理。以AIoT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园区和城市资源循环、提升能效、降低碳排。各级地方政府正大力度布局“双碳”大数据平台、“双碳云”,加大对双碳AIoT和操作系统等软硬件平台的投资与投入力度。我国AIoT连接数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近十亿个,与AIoT相关的支出将达到3.87万亿元。
四是绿色金融方向。
绿色金融行业依托和服务于循环经济等实体经济而产生,其发展作用在于解决市场对于绿色资源的非有效性配置。当前绿色金融主要有四个主要发展方向:碳交易市场,截至2021年末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绿色债券市场,2021年中国发行符合CBI(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标准的绿色债券4401亿元人民币。绿色信贷市场,根据六家国有银行发布的2021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六家银行的绿色贷款比上年增加38.99%。光大银行2021年绿色贷款增幅为20.12%。绿色投资市场,银行、保险资金正在以股权的形式参与到绿色项目投资建设中。
商业银行在循环经济产业深耕绿色金融的市场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碳交易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发挥交易市场的融资功能,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分配;二是围绕绿色债券市场,加大绿色债券的发行力度,筹措资金支持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发展;三是围绕绿色信贷市场,加大传统信贷对于循环经济绿色项目支持力度;四是围绕绿色投资市场,持续加大对于绿色金融债权类产品的投资力度,探索股权和项目直接投资渠道,也可继续通过理财产品募集社会资金支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