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床的梦想,到一家公司的辉煌;从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执着追求,到致力于改变睡觉的功能与特质,张勇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生活的无限可能,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更美的愿景。他的创业历程揭示了我们在面对机会时的反应,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以及我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态度。创业,不仅是创造商业价值,更是创造生活,打造梦想。
开端:从一张床,发现商机
张总在航空维修公司上班的时候,偶然的一个机会,路过一家户外店,看到了一张普通简单的行军床,就买回去,工作累的时候,躺一躺。感觉还不错能缓解一些疲劳。张总当时説,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说自己做生意,但是自己用了两三个月后,就有了一个想法,觉得和他一样需要谁午觉的人一定很多,就开始尝试着在网上发资料,想看看这个产品的的市场。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午休床在这块的市场是空白的,自己每天在网上的信息资料,有很多人 过来询问,当时就觉得这个是有市场的。
张总还说,当时自己把信息发在网上的时候,自己其实都没有货,都是别人要预定了,他在从第一次买床的店里,一次性的够买。张总还说,卖家的床他是99买的,但是卖给别人的时候卖88,自己其实是亏本的。他说自己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市场,还好最后他通过床的商标找到了厂家,后来就直接去生产商那里直接批量购买。确定了市场以后,就辞去了工作,专心的做起了午休床的行业。

成果:创业4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张总在2010年7月决定辞职,当时是觉得资金解决了,货物也解决了,所以才辞职做折叠床。开始困难重重,因为想快速打开市场,所以当时承诺在成都只要购买的就当天送货上门,无论天晴下雨,都准时送达,有时候有人在医院里需要陪护,急需折叠床所以很晚了还在外面送货。也印了很多传单,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不停地发,扩大影响力,就这样凭借诚信和实效,在成都卖了起来,销量也越来越大。
问起张总为什么会去杭州的时候张总说:成都毕竟是中国的西部,产品成本没有优势,原材料造价太高,资源太少,而且觉得东部的需求量会更大,浙江在生产供应链和需求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2011年就到了杭州。到了杭州后,困难的就是一切重新开始,但是自己有之前的经验,所以在营销这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慢慢的公司规模就慢慢的变大。
成立公司后,就觉得现在的这个产品设计,功能都太过于简单,就有了一个想法,自己研发产品,在现有的产品上做了好多改变 ,现在已经成功研发200多款折叠床,也有了自己的品牌
但张勇对折叠床这门生意的期待不止于这一步。2012年,他又做出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两个决定。
一是掏出了两年做生意以来的积蓄300多万元,与合作的台州工厂直接合资、成立新工厂专营折叠床的生产。“我有信心,但多少也有赌的意思。”2000多平米的厂房空间、十几台机器,成了他后续进一步做大生意规模的底气。
二是当2012年1月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后,张勇迅速转型品牌化,瑞仕达的品牌就这样被注册出来。某种意义上,瑞仕达是土生土长的“淘品牌”。“我做好折叠床,就是希望让工作者中午可以休息好,瑞仕达这个名字,其实就取自英语‘rest’(休息)的谐音。”同年,张勇把公司总部搬到了电商之都浙江杭州。
到了2014年,张勇收获了创业的第一个“小目标”:靠着卖每张150元上下的折叠床,瑞仕达的销售额约达1亿元。这意味着品牌一年售出了约66万张折叠床。“那几年市场完全培养起来了。”张勇说。

变奏:年亏数百万、陷入不增利怪圈
一个新品牌最怕的是什么?失去持久战的能力。
创业初期更多比拼的是运气、灵感和执行力,张勇都踩准了步子。但接下来,作为一家企业的领头人,他无法只靠一个人的视野再去“赌”,越做越大的生意时刻考验着整支团队的理性、韧性和应对力。
2015年底,张勇仔细核对了全年的收支,发现公司亏了数百万元。这一年,瑞仕达的销售额还在增长,但却首次遇到了亏损。
增收不增利的背后,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同质化产品开始大量涌入电商平台,瑞仕达面临后起之秀们的挑战;折叠床使用寿命进一步延长,本就不高的复购率进一步降低。“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打价格战,另一方面是前期跑得太顺,瑞仕达在各类营销、物流等费用方面烧了太多钱。”张勇表示。
因此他与团队迅速做出战略调整:加强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瑞仕达开始每年对广告营销、物流仓储等费用做出年度标准,实行控点制,比如营销费定在每年不超过营收的10%。节流算账的过程里,团队又发现:“杭州的物流成本有点高,我们就直接把物流弄到义乌去了。”
一年后,瑞仕达的转变逐渐生效,“我们实现了扭亏为盈,每年能够做出几百万元的利润。”
不过扭转回来的势头并没有维持太久。受到前几年居家办公的影响,折叠床的市场增速放缓,加上不畅的物流运输,瑞仕达在2020年再度亏损600多万元。
用张勇的话说,“心情很糟,有种看不见头的状态”。也是这一年,他去九寨沟旅游缓解压力,顺道回了一趟老家西昌,“在老家‘躲’了起来。”

新曲:产品升级、国货出海,开启新增长
“生意嘛,有好做的时候,也总有不好做的时候。”张勇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族,对一张折叠床背后的生产和营销脉络几乎一窍不通,看着失意的儿子,他们只能这样安慰。
可父母辈朴实的话,点中了一个最基础的道理: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折叠床的黄金时代,只有应时代而生的折叠床,一切生意的根本是更好地为消费者找准需求。
从老家回来后,张勇慢慢开始明白,瑞仕达不能总胜在规模和生产带来的定价优势——无论是白领还是普通在外的工人,让他们中午有点空间就能支开床好好睡觉,才是自己这门生意的原点。
去年瑞仕达年销量达到200万张,营收约2亿元,并再次扭亏为盈,但品牌前进的方向,并非在低价竞争的主流市场端止步不前。
张勇和团队加大了升级折叠床的研发力度,从产品差异化体验着手,希望去找到产品更多的附加值,“我们是想保证折叠轻便性的前提下,把人体工学和一些舒适体验上的附加元素加入到原来的产品,让市场愿意接受高质量、高客单价的产品。”
同时,他开始把视线放到国外。瑞仕达开始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瞄准海外那些职业环境相对专业、消费者重视体验的国家。张勇觉得,午休折叠床同样符合了当地人们的长期需要。数据也在佐证他的新预判,瑞仕达在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地都开始布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希望能够挖掘出国外的细分需求,这足以保证未来企业的继续增长。”
有时在办公室听到同事们测试新款折叠椅,张勇还会想起2010年那个充满意外性的夏天。对比创业时100平米的租房,他拥有了6000平米的物流库房,对比最初卖给他折叠床、如今都想不起名字的那间超市,他也有了品牌自有的工厂。
但张勇清楚,只有当这些要素运作起来,发出各式各样的声响,自己和伙伴们方能藉由机器运转的快慢、快递发放的频次、消费者和销售者在电商平台上的对话,听准市场传回的声音。
从不同的杂音里,辨别出品牌奔跑节奏的真声,或许也是创业者必然需要面对和掌握的一门艺术。